許多有經驗的前輩創業者或是會計師都會提醒說在聘僱員工時,需要額外準備薪水的 18-19%,這個數字是怎來的呢? 一起來算算老闆請人時地隱藏成本-員工勞健保費及退休金。
許多公司老闆,在規劃用人預算的時候,可能會想到下列開銷
- 薪水、加班費、績效獎金、未休假獎金
- 辦公租金、辦公設備、耗材
- 團保、員工福利
- SaaS 服務(Office/ G-Suite/ Dropbox/ Slack.. etc.)
- 教育訓練、員工旅遊
除了常見的的開銷外,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替員工負擔的勞保、健保與退休金費用。這邊想帶大家了解:
- 18% 這個數字怎來的?
- 勞健保費的計算方式和重要的基本觀念
步驟一、釐清投保薪資定義
雖然勞保和健保的定義稍有不同,但白話來說,就是勞工因工作而獲得的報酬,包括工資、薪金及其他經常性之津貼、獎金、加班費等。(當然也包括經常性的伙食費、各類名目的津貼)
更白話一點,基本上就是全薪,加上各類經常性獎金、加班費等。 (千萬別再扣除伙食費)。
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列勞健保局文章
勞保局:投保薪資調整之定義及調整時機
勞保局:員工之加班費,應否列入申報投保薪資 (勞保 Y,健保 N)
健保署:投保金額申報與調整
勞動基準法 # 2 工資:即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,包括工資、薪金及按計時、計日、計月、計件、以現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、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均屬之,其每月收入不固定者,以最近 3 個月收入之平均為準。
步驟二、確認投保金額(112.1.1起適用)
- 勞退金提繳級距:1,500~150,000
- 勞保投保級距 :11,100~45,800
- 健保投保級距 :26,400~219,500
- 職災保險投保級距:26,400~72,800
四者的投保級距有時會不一樣。舉例來說,月薪 $52,000,健保、災保及勞退投保級距為 $53,000,勞保則適用級距 $45,800。
步驟三、確定投保及薪資調整日期
由於勞保及勞退是按日計算投保薪資及提繳金額,故若須精準計算,就必須要知道投保生效日期。
- 加保是當日起算。
- 而調整投保薪資為通知的次月一日生效。
勞工保險條例規定:公司應該在員工到職當天辦理勞保加保、離職當天辦理勞保退保,而保險效力是從寄出加保表(以原寄郵局郵戳日期為準)的當天零時開始,離職退保的保險效力則是到寄出退保表的當天 24 時停止,而勞退部分也會依勞保加、退保日期一併提、停繳。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:投保單位應於保險對象合於投保條件之日起三日內,向保險人辦理投保;並於退保原因發生之日起三日內,向保險人辦理退保。
步驟四、計算雇主負擔保險費、勞退提繳金額 (112.1.1)
1. 勞退金提繳皆由雇主負擔(需計算提繳日數)
- 投保金額*提繳率 6%
2. 勞保雇主負擔部分:(分成四個項目,需計算保險日數)
- 普通事故保險費:投保金額*普通保險費率 11 %*70%
- 就業保險費:投保金額*就業保險費率 1%*70%
- 職業災害保險費:投保金額*職災費率(資訊業是 0.11%,各行業不同)
- 工資墊償基金:投保金額*0.025%
3. 健保雇主負擔部分(月底在保,不需計算保險日數)
投保金額*5.17%*60%*(1+全國平均眷屬人數 0.57)
試算資訊公司 A 職員,月薪 40,000 元,三者投保級距為 40,100 元, 計算整月份,合計雇主負擔為 7,772 元,約佔薪水的 19.43%。分別為:勞退 $2,406、勞保及職保 $3,413、健保 $1,953。(另有墊償基金 10 元)
試算資訊公司 B 職員,領最低薪資全薪 2.64萬,三者投保級距為 26,400 元, 計算整月份,合計雇主負擔為 5,117 元,約佔薪水的 19.38%。分別為:勞退 $1,584 元、勞保及職保 $2,247、 健保 $1,286。(另有墊償基金 6 元)
試算資訊公司 C 職員,全薪 10 萬,勞保投保級距為 45,800 元,職災保險投保級距72,800、勞退及健保級距 101,100, 計算整月份,合計雇主負擔為 14,918 元,約佔薪水的 14.918%。分別為:勞退金提繳 $6,066 、勞保及職保 $3,928、健保 $4,924。(另有墊償基金 11 元)
常見勞健保計算錯誤
- 漏考量勞保、勞退保險日數及提繳天數
- 職災費率適用錯誤
- 調整薪資生效時點
- 勞工投保身分別
好用連結
有需要的可以直接試算一次,選填正確的天數,可避免發放薪資的錯誤
小提醒:
網路上雖然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各類勞健保負擔表或計算檔案。
但因勞健保的代扣計算涉及投保天數、投保薪資級距、員工身分、公司行業別等細部規定。發放薪水時,仍是建議請教具有經驗的人資夥伴或事務所,可以避免潛在勞資糾紛風險。
更新日期: 2023.01.30 (更新職災保險、健保最高級距、部分官方連結) 原始日期: 2018.05.13
歡迎追蹤我的粉絲專頁 Eric Notes 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ric.cpa.notes
Eric Chiu ( 專注財會數位化與應用) 執業會計師與雲端財會系統創辦人。 除提供個人與公司財會稅務專業服務外,近年持續深耕於雲端服務、FinTech及新創領域。
免責聲明:上述提供說明及分析,係基於現行法規所提供。現行法規未來可能改變、主管機關之個案解釋亦可能不同,甚或回溯生效,且司法行政機關所發司法行政上之命令,如涉及審判上之法律見解,僅供法官參考,法官於審判案件時,亦不受其拘束。如遇未來法規改變、發佈新的解釋函令、不同之個案解釋,本文並無義務通知上述之改變。未經個案專業審視與討論下,不應直接引用本文作進行相關決策。